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水果技术区水果技术区

古代酿酒的方法是什么?

admin2024-08-28人已围观

古代酿酒的方法是什么?

在远古时代,我国的先民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,然后加以仿制。我国古代书籍中就有不少关于水果自然发酵成酒的记载。如宋代周密在《癸辛杂识》中曾记载山梨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后竟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。另外,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、乳糖,极易发酵成酒,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也有可能意外地从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。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记载有一种“醴酪”,即是我国乳酒的最早记载。根据古代的传说及酿酒原理的推测,人类有意识酿造的最原始的酒类品种应是果酒和乳酒。因为果物和动物的乳汁极易发酵成酒,所需的酿造技术较为简单。

在距今约7350年前的我国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“粮食堆积100立方米,折合重量5万公斤”,还发现了一些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,这说明当时可能有了谷物酿酒。我国晋代的江统在《酒诰》中写道:“酒之所兴,肇自上皇,或云仪狄,又云杜康。有饭不尽,委馀空桑,郁积成味,久蓄气芳,本出于此,不由奇方。”认为最初的谷物酿酒不是有意制造的,是无意中发现的,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。江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。到了殷商,我国已摆脱酒的原始酿造,开始进入制曲酿酒的阶段。《尚书》载:“著作酒醪,尔惟曲蘖。”曲蘖就是酒曲,是制酒的糖化发酵剂。这就是说在距今3200多年前,我国已经成熟地用酒曲来酿酒了。酒曲酿酒,将糖化与发酵两过程合为一体,被称为“复式发酵法”,一直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谷物酿酒技艺的源泉,又是世界酿酒史上的空前创造。有关专家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:“在农业出现前后,贮藏谷物的方法粗放。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,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,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,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,将之浸入水中,便发酵成酒,即天然酒。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蘖和天然酒,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,于是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,久而久之,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。””制曲酿酒法,一般以稻米、大小麦、高粱等谷物为原料,通过蒸煮使谷物糊化,利用曲霉、酵母的代谢作用制曲,最后将曲料进行发酵便造出了酒。秦汉以来,我国的制曲酿酒技术不断取得成就。《礼记·月令》中提到了用曲造酒的六点注意事项:“秫稻必齐,曲粟必时,湛炽必洁,水泉必香,陶器必良,火齐必得。”要求造酒用的谷物必须成熟,投曲必须及时,浸煮时必须保持清洁,造酒用的水质必须要好,器皿必须用优良的陶器,火候必须适宜,这其实也是对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科学总结。汉代由于制曲技术的发展,可以利用不同的谷物制曲,从而增加了酒的品种。北魏的《齐民要术》专门讲了制曲酿酒的方法,列举的12种制曲法中,有两种是碎块的散曲,有10种是饼状曲,这些饼曲至今仍是酿造高粱酒最常用的曲。唐宋时期,制曲技术进一步发展,酒的品种更多了。北宋时还出现了一部论述造酒的专著——《北山酒经》。

西方各国的主要谷物酒,长期沿用麦芽糖化加酵母的酵造法。直到19世纪90年代,法国人卡尔迈特由我国引进酒曲,应用于酒精生产上,名日“阿米诺法”,才突破了西方以麦芽糖化剂酿酒的传统工艺。

食品古代有哪些

中国传统饮食的考究、烹饪技术的高超,为世人所赞誉。饮食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文化。不过,古今在饮食的构成、烹调方法和饮食习俗上,存在着很大的差异。

远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,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从事种植业生产,并由此发展成为农业。由于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的果实可以充饥,所以粮食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。因此,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业也被称为主业、正业、本业。农业生产的粮食,也相应地被称为主食。由于主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,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安定,于是,“民以食为天,国以农为本”,“重本抑末(商)”“无农不稳”,也就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。至于蔬菜种植、果树栽培、家畜饲养等生产,主要是用以弥补粮食的不足,属于辅助性生产,故称副业。其产品也就随之称为副食。

古人将粮食统称为“五谷”或“六谷”。历史上对“五谷”所指的粮食说法不一,通常是指黍、被、麦、菽、麻。若称“六谷”,则再加稻。黍,即今北方地区称作的黍子,又叫黄米。稷,即今北方地区种植的谷子,俗称小米。因其耐寒、耐早,故早在先秦时期就成为北方地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。古人以社稷代表国家,社为土神,稷为谷神。“王者所以有社稷何?为天下求福报功。人非土不立,非谷不食。土地广博,不可遍敬也:五谷众多,不可一一祭也。故封土立社,示有土尊。稷,五谷之长,故立稷而祭之也。”(《白虎通义•社稷》)可见,古人对稷有特殊的情感。麦,有大、小麦之分。小麦即称麦,大麦,古时称麰,亦写作牟。菽,为豆类作物的总称,亦单指大豆。麻,即麻籽。古时又称为苴或麻,因其可以充饥,故列入五谷。

在古代的文献中,还常见一些粮食作物的名称。其中的粟,即黍或稷的籽粒,亦泛指粮食;粱,是稷的一种优良品种,尤以黄粱为上品。因其性温,北方人喜用其填充枕头,以利睡眠,遂有了“黄粱美梦”的典故;禾,最初泛指粮食作物,自唐代始,又专指水稻。

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最早加工粮食的工具是石磨盘、石磨棒,加工的方式主要是碾压。加工出来的粮食,只能是籽粒或颗粒状。后逐渐发展为石磨,加工的方式也变为碾磨。加工出来的粮食就呈细粉状。粮食加工工具和方式的改变,对食品的制作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。所以,古代的食品加工制作也从原始到精细,品种逐渐增多。古人制作和加工主食的方法,相对比较简单,主要有煮、蒸、烤、炸等。

糗,是古代最原始,也是常用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。即将米、麦、豆等谷物,放在火上焙熟,称为糗粮。或将焙熟的谷物碾成粉状,亦称糗。由于这种加工的粮食便于贮存和携带,所以多作为出门远行或军队出征时携带的口粮。且因其己经不含水分,故称干粮。此外,还有一种饵,是将稻米煮熟后,捣烂制成饼状的食品。

古代的饼,最初是泛指各种粮食捣成粉状后,加水和成面团制成的饼状食品。“饼,面瓷也。”(《说文解字}))饼有多种制作的方法,如蒸饼、汤饼等。蒸饼,即用甑(一种平底带孔的蒸具,后演变为蒸屉)蒸熟的面饼。最初是不发酵的死面饼,大约在汉代又有发酵的蒸饼,称为“面起饼”。古人将发酵技术运用于食品制作中,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食品的种类。诸如后代出现的馒头、包子等食品,就是借助于发酵技术。

汤饼,则是放入沸水中煮熟的饼状食品,这也是今天面条、面片的雏形。

在北魏贾思勰撰写的《齐民要术》中,就记述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饼的制作方法。其中有白饼、烧饼、髓饼、鸡鸭子饼等。用火烤、烙而成的饼,称为烧饼,也称炉饼。因饼上常撒上胡麻(西北地区种植的一种油料作物,籽粒亦可食用),故又称胡饼或麻饼。“胡饼……亦言以胡麻著上也。”(《释名•释饮食》)关于这种食品的由来,有学者认为是由西域传入。烧饼在宋代已成为一种主要的食品。北宋都城开封(今属河南)内就有许多烧饼铺,一些大的烧饼铺有多达数十座烧饼炉。每座炉都有一班人,分别完成合面、擀剂、压花、烙烤等道工序。可见当时这种食品已深受市民的喜爱,销量很大。

至于《水浒传》中提到的“炊饼”,并非今天的煎饼。有学者认为,这种饼还应是蒸饼,只因避宋真宗赵祯的名讳而改称炊饼。

馓子,是古代一种油炸的食品。用糯米粉或面粉和面,加入少许盐,再搓成细条状,盘绕成环状,放入油中煎炸而成。苏轼《寒具》诗:“纤手搓来玉色匀,碧油煎出嫩黄深,夜来春睡知轻重,压扁佳人缠臂金。”因其形状似细环,而俗称细环饼。馓子最初因其便于存放和食用,曾作为寒食节的食品,故又称寒具。寒食节并入清明节后,馓子又因其味美,香脆而继续流传,成为民众喜爱的一种小吃食品。

馄饨,最初也属于饼的一种,“馄饨,饼也。”(《广雅》)。不过,古今馄饨在形状上有很大的差异。“今之馄饨,形如偃月,天下通食也。”(《北户录》注引颜之推语)即馄饨形如半月状,这绝非是今天馄饨的形状。由于馄饨是在面片中包馅,味道鲜美、爽口,所以流传很广,成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食品。

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还有许多食品,其中也不乏源自于境外者。正是这些食品,不仅满足了人们生存的需要,也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,进而成为中国的传统食品。

很赞哦! ()

上一篇:谁能介绍一下爱卫农这个牌子?'>谈谈自媒体、新媒体和融媒体

下一篇:返回列表'>返回列表

随机图文